1 ~ |- J& X" d8 g! G) x0 A! @古代紡織絡紗工具:絡車 * Y; k2 j& n! l8 `+ Z/ H0 l# ]
" q, f5 U: T+ T$ c% k絡車是將繅車上脫下的絲絞轉絡到絲籰上的機具,它有南北絡車之分。關于絡車的記載,《方言》有“河濟之間,絡謂之給”。郭璞注“所以轉籰給事也”!墩f文》有“車柎〔fu膚〕為柅〔ni你〕”!锻ㄋ孜摹酚小皬埥z曰柅”。這里的“柅”南北絡車通用,是張絲絞的裝置,由豎立地面上的四根木棍,或者由每兩根一組下裝底座的木棍組成。王禎《農書》對北絡車的構造和用法記載得比較詳細,其文譯成白話是:將繅車上脫下的絲膠,張于“柅”上,“柅”上作一懸鉤,引絲緒過鉤后,逗于車上。其車之制,是以細軸穿籰,放于車座上的兩柱之間。兩柱一高一低,高柱上有一通槽,放籰軸的前端,低柱(上有一孔)放籰軸的末端。繩兜繞在籰軸上,手拉繩一引一放,則籰軸隨轉,絲于是就絡在籰上了。宋應星《天工開物》則對南絡車的構造和用法記載得較具體,其文譯成白話是:在光線好的屋檐下,把木架鋪在地上,木架上插四根竹竿,名叫“絡篤”。絲套在四根竹上。絡篤旁邊的立柱上八尺高處,斜安一小竹竿,上面裝一個月牙鉤,絲懸掛在鉤內。手拿籰子旋轉繞絲,以備牽經卷緯時用。小竹竿的一頭墜石,成為活頭,接斷絲時,一拉繩小鉤就可落下。對比兩書記載,南北絡車都用張絲的“柅”和卷繞絲線的“籰”,但絲上籰的方式兩者卻是大不相同。北絡車是用右手牽繩掉籰,左手理絲,繞到籰上;南絡車則是用右手拋籰,左手理絲,繞到籰上。由于北絡車轉籰動作采取了機械方式,絲籰旋轉速度快而穩,所以它的生產效率和絡絲質量遠較南絡車為優,古人所謂“南人掉籰取絲,終不若絡車安而穩也”的評論,正是對此而言。 2 G: S3 Z" A6 ?- }2 ?/ N4 i( p6 s/ H
《農政全書》中南絡車圖
* R" k4 S1 m2 ?《蠶桑萃編》中北絡車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