梭,大約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。從無梭到有梭,是古人革新引緯工 具,提高織機效率的重大創造。) a! b, Z' i& G* i, _
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>>: "小東大東,杼柚其空。"朱熏《詩經傳>>: "抒,持緯者也。柚,變經者也!拌毯丸质强棛C上的兩個重要構件。柚發展下來是今天織機上的經軸。今天主要說”杼“。
+ _' j8 k' P1 x8 t9 K' [ u" g用原始腰機織布時代,是直接用纏繞著紗線的小木棒“筟”,來引緯的,這就是所謂紆子。紆子在織口中磕磕絆絆通行,而打緯刀光滑寬扁,在織口中來去通暢。古人由此得到啟示:在打緯刀上刻一長條槽子,將繞著緯紗的“筟”嵌進去,既可引緯,又能打緯,這就是刀杼。刀杼是梭的前身,可能形成于春秋時期。
" p9 [1 L9 ~ p* N6 o刀杼
' R R! M0 Y! G* C ; Z5 h$ h: E. Z
在古籍中大都認為杼就是梭。前面提到的江蘇泅洪縣曹莊出土的漢畫像石上,明明刻著那位母親把一個兩頭尖中間空的梭子擲在地上,而畫像卻名曰“曾母投杼”。這證明漢以前已經有梭,但仍叫杼。 曾母投杼 這種梭是由刀杼演化而來。因為刀杼操作不便,后逐漸改成兩頭尖的梭子。漢以后史籍中,“梭”和“杼”兩個概念便不再混淆,《晉書·謝鯤傳》中有“投梭折齒”的故事,而不再把“投梭”說成“投杼”。從此“梭子”成為織具中的專用名詞,它的功能就是引緯,而杼則兼引緯和打緯。
* [, t- d8 K* s3 y5 q4 X1 r* @/ S我們都知道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, 她 把內地織機和織具帶到拉薩,還親至藏南傳授紡織技術,據說拉薩藏民用傳統織機織毛料藏被用的梭子,就是文成公主帶去的。在藏語中,梭子叫“準布”,杼叫“生布”或“并心”,這說明杼和梭早有區別。
$ }! x6 e6 L# J1 W% G
6 w2 t9 u- ]1 T2 i( [用梭引緯以后,古人又發明一種新的打緯工具,這就是筘。這個筘,請在本網搜索。
7 J2 m' E7 B' N2 \# N |